浅谈油菜菌核病的防治

1 蕾薹期的管理

蕾薹期应该做好田间施肥、灌溉、中耕除草。结合土壤墒情、气候条件,在春季前及时进行施肥,满足植株生长发育所需,保证植株能够早期生长,不早衰,不贪青,一般追施尿素5kg/m2~10kg/m2或者碳酸氢铵10kg/m2~15kg/m2。

抽薹期如果遇到干旱,应该结合墒情及时进行灌溉,满足油菜的生长发育所需,并喷洒一次0.1%~0.2%的硼肥溶液[3]。初春气温回升之后,降雨量逐渐增多,田间杂草快速生长,应该做好针对性的中耕除草工作,疏松土壤,提高地表温度,改善土壤理化性质,保证蔬菜根系生长发育,中耕一定要精细合理,不能够伤害到秧苗的根系。

2 开花期的管理

油菜进入开花阶段之后,应该注重做好追肥排灌工作,提高油菜植株的抵抗能力。油菜开花周期相对较长,一边开花一边结实。为了增加油菜的产量和品质,应该及时追肥。

这个阶段主要采用根外追肥方式,选择使用1%的磷酸二氢钾溶液,0.2%~0.3%的硼砂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,每间隔7d使用一次,连续使用2次~3次。进入春季之后,降雨量逐渐增多,很容易造成油菜早衰,吸收功能显著下降,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枯萎死亡,同时田间湿度过大,很容易加重某些病害的发生流行,应该做好田间的排灌工作,及时清除排水沟,保证沟沟相连,及时将田间的积水排出。

3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

3.1 危害特征

油菜菌核病主要会受到气象条件、栽培管理、品种抗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。其中,温度降雨量是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,温度不同,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严重程度不同。田间降雨量的多少或者持续时间的长短,主要会影响到油菜抽薹和开花阶段菌核病孢子的正常萌发和释放。进入开花后期到结果期之后,降雨主要会影响到病菌在田间的传播速度。当开花阶段降雨量超过50mm,田间病原会快速传播蔓延,小于30mm,发病相对较轻,低于10mm很难发病。另外,地势低洼、排灌不良、植株生长高度过高、早春受到寒流侵袭,也会加重菌核病的发生流行。油菜栽培管理过程中播种时间掌握不合理,没有制定妥善有效的轮作制度,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油菜,菌核病发生较为严重,适当推迟播种可以有效降低该种疾病的发病率。

3.2 临床表现

早期阶段受到菌核病危害之后,主要在植株的茎基部和叶柄上会出现红褐色的斑点,随后变成白色,当田间湿度较大时,病斑逐渐腐烂,在并发的表面会附着有很多白色絮状的菌丝体,病情加重时会造成整个植株死亡。成年的植株受到菌核病危害之后,初期会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的病斑,随后逐渐变成圆形或者半圆形,颜色不同呈现螺纹状,田间潮湿时,螺纹状的病斑会迅速扩展,逐渐变软腐烂,干燥时病斑穿孔破裂。

当花瓣受到病原侵染之后,会形成水渍状或者暗褐色的小斑点,潮湿条件下,花瓣上布满了白色的菌丝,很容易腐烂,引发大量花朵脱落,不能正常的开花受粉。角果受到危害之后,初期形成水渍状的斑点,随后变成白色,高湿条件之下病斑表面会生长出白色的絮状菌丝体,种子不能正常生长,缺乏光泽。

3.3 防治措施

油菜菌核病防控应该坚持农业防治为主、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,选择高抗品种。播种之前应该精选种子,选择使用10%的生理盐水进行浸种,淘汰上浮的带病种子,下沉的种子使用清水冲洗干净,进行药剂拌种之后等待播种。播种之前还需要做好田间的修理工作,及时将田间、田埂、路旁和脱粒场当中的病原植株清除干净,集中焚烧,最大程度减少第2年田间越冬菌核的数量。

另外,要执行合理的轮作制度,实行油菜与禾本科作物三年以上的轮作,减少田间病原数量,积极推广宽窄行栽培管理模式,加强田间通风换气,并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,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,避免植株徒长。进入发病阶段之后,可以选择使用40%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g、50%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g,或50%的霉腐利·多菌灵可湿性粉剂g兑水50kg进行喷雾,每间隔7d~10d使用一次,连续使用2次~3次,效果显著。

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,周期相对较短,产油量相对较高,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、轮作换茬的重要农作物。当前,在油菜栽培管理过程中,一大批先进的种植技术得以有效的推广和应用,油菜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。但如果没有做好针对性的防范工作,势必会影响到油菜的产量和品质,同时会对下一茬作物的生长发育构成不良影响,需要在明确栽培技术要点的基础上,充分掌握菌核病的实际发生流行特征,构建针对有效的防控方案,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控制该类病害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ipinzx.com/afhgx/3513.html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