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的农村年轻人跑了,老人独守难过

李川

回了一趟老家。

三月和风,青山绿水,油菜花快开了。

小区的安置房,还算挺新的,马路也刚铺了柏油,家门口的公交车也通了。一切都透着春意,新意,生意。

但是,我在小区里转了一会,还是觉得,老家是真的老了,春天的气息再浓,也掩盖不了将至的暮色。

原因何在?

可能有我自己的心情不佳,也可能是所见所闻的感染。

因为满目所见,整个小区里,几乎都是在储藏室、车库门口晒太阳、聊天的老人。很少很少见到年轻人。

年轻人跑得快,老家老得快。

可能就是因为欠发达,在我们那,出外求学的,很少有人毕业后会回老家。上的大学越好,回老家扎根的概率越小。

我是理解的。一个山区小县城,连个像样的厂子都没有,除了吃财政饭的公务员,还有老师、医生,还能找到什么好工作?

大城市,像个巨大的抽水机,将小地方的年轻人,源源不断地抽走了。

本地的幼儿园招生都有点困难了,至于村里的小学,许多年前也都合并掉,集中到城里上学了。

一出一进,慢慢地,村子里就大多是老人了。

那些去城里落脚的年轻人,现在大都遇到了很尴尬的情况。

自己在城里落了脚,父母却往往不愿意跟着去,生活不习惯,老家还有房地,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,老家有朋友圈,等等。

只能隔过几个月,就两边跑跑,像个候鸟一样。我自己就是这样。两边不靠,两边不落,“曲折辗转,不过谋生”。

许多老人搬到了车库住。不是楼房不想住,而是年纪大了,爬不动楼了。我们这的安置房,一般都是六层,都没有装电梯。年轻人无所谓,到了七八十岁,上下楼是个大挑战了。

听说村子里有几个九十多岁的老人,已经两三年没下过楼了。

搬到车库,子女上点心的,简单装修一下,粗糙一点的,也就是一张床,一个煤气灶了。

我家住四楼,老父亲也抱怨爬不动了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我们就断断续续装修了储藏室,备着将来搬进去。

老人太老了,田地也种不动了。

村子里,几乎所有人的田,都承包给农业公司了,据说是二三十年起包,一亩地一年给个几百块钱。

有些零碎的地,有老人舍不得,会去种点菜,老人不在了,三五个月不到,杂草就长满了。

我就在想,这一批承包的地,二三十年之后,这一批老人走完了,怎么办?田地还能继承?还是产权要调整?谁去种?

我还知道自己家的地在哪里,还有点在意。这是我的老家。我的儿子,连韭菜、小麦都分不清,这个老家也不过是逢年过去来玩两天的插曲罢了。

也有一些中年人,还在村子里住,在县城里打点零工。也有一些牙牙学语的幼童。但真的不多。等到他们长大,估计也会离开这里。

还有一些附近的村子,不仅是地抛荒了,连房子都快塌了。家里的老人还在,春节还可以热闹三五天。

老人走了,房子也就没人打理了,慢慢地也就塌了。院子里,大门口长满了狗尾巴草。

老家,真老了。

站在这暮色里看到这些景象,我心里有点空荡荡的,又好像有一块大石头悬在那里,迟迟落不了地。

“这哽咽,若你也相同,就是同路的朋友”。

#热点引擎计划#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ipinzx.com/afhgx/3792.html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