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··
围农夜话乡下日子07:45来自农民日报
“
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
乡下都适合心有灵犀的人居住,
清幽和质朴乡情
最容易触动人心底柔软的地方。
01
朴素无华
乡下,妇女最是忙碌,忙完地头忙灶头。
即便是到集市上逛一遭,也牵挂着家里的娃们和鸡们、羊们,置办些生活必需的物品,就急匆匆地往回赶。
男人扛着沉甸甸的生活,如上紧了发条的闹钟,不得松懈。
只有在狂风肆虐或大雨滂沱的天气,三五人聚在一起,央主妇炒几样应时的小菜,拎过几瓶白酒或几箱啤酒,或猜拳行令,或发扑克,不大工夫,盘净瓶干。
对于他们,偶尔发发酒疯既是种奢侈,也是种享受。
房屋是一个家庭经济状况最直观的反映。
在收入水平的作用下,农家屋舍都经历了翻修,由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,但街巷的格局却未发生大的改变,标志性的景、物都还在。
我家乡甘肃民勤绿洲边缘的这些个小小村庄,没有什么气势恢宏的建筑,可作为参照物的,多是树,杨树、杏树、槐树、沙枣树。
那些树同人一样,只是苍老了一些。凝视它们,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年少时在它们近旁玩耍的情景,欢声笑语犹在耳际。
乡间没有浓妆艳抹的潮流,一只发卡,一方头巾,就足以映衬劳动妇女那种朴素无华的美。
橘黄的,淡蓝的,浅绿的,粉红的,像盛开的花朵,似游动的旗帜。
庄户人家过去没有液化气灶,没有电磁炉,有的只是配备着风箱的土灶,故而,家家户户,或房前,或屋后,都有一个大柴垛。
黄昏,孩子们依照家里大人的吩咐,在各家柴垛前折柴,为生火做饭做着最基础的准备。
大人们收工了,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家门,片刻,袅袅炊烟携着饭菜的淡香扩散开来。
庄稼人还是偏好土炕的,炕上铺着毛毡,虽然躺上去感觉有点硬,不够酥软,却也能睡得安稳。
02
触动人心
柏油路早已代替了晴天尘土飞扬、雨天泥泞遍地的乡间小道。无论何时,微风都殷勤地呈送着泥土的芬芳和鲜花的馨香。
村前村后都有小树林,小树林里树影斑驳,鸟鸣声声。这里没有遍地的蘑菇,却总有顽皮的男孩子的影迹。
他们掏鸟窝,捉迷藏,惊得鸟雀和虫豸闭口隐匿。
村子北头的那一片残垣断壁是我们年少时经常的去处,其前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饲养院,是村里为数不多的“古迹”之一。
很多年了,乡亲们在饮食上基本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特色:种麦吃面,养猪吃肉;为了吃香油,种植胡麻和油菜。
因为油菜的产量比胡麻略高一些,乡亲们更倾向于种油菜。
晚春,初秋,金黄的花与嫩绿的叶交融,闪耀着夺目的光泽,飘逸着沁心的幽香,招惹着迷乱的蝶蜂。
沿着乡间小路,穿梭在油菜花田间,那可是实实在在的“人在画中游”啊。
乡下人自有乡下人的生存哲学。一位老人辞世,一位新人进门,那在庄户人眼里,都是绝对的大事,男女老幼齐上阵,一块儿忙活。
平日里,即便是为了一根针,大家或许也会斤斤计较,但当此时,却表现出难有的大度——前头的路黑着呢,乡里乡亲的,谁还用不着谁呢。
再者,在这等大事面前黏黏糊糊,无疑是落了下乘,要被人瞧不起的,乡里人的生活虽然算不上五彩斑斓,却极是在意声名。
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乡下都适合心有灵犀的人居住,清幽和质朴乡情最容易触动人心底柔软的地方。
欢迎向《围农夜话》栏目投稿!
Weneedyourcontribution!
邮箱:nmrbxmttg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