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端专访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为你解读

-01-:27

浙江新闻客户端

记者屠晨昕厉害了!月亮上的第一次发芽,中国人干的。据央视报道,今天,嫦娥四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最新试验照片,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长出嫩芽,这标志着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面进行的第一次生物实验。最新传回的图片显示,棉花嫩芽长势良好,这是在经历月球低重力、强辐射、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,月球上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。郑永春,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,科普中国形象大使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(郑永春供图)一不小心,中国人又拿下了一项人类太空开拓史上的“世界第一”。这次小规模的月表生物圈实验,对于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月球基地建设,乃至于远景规划中的人类登陆火星,究竟有多大的意义?浙江新闻客户端连线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、中国首位卡尔·萨根奖得主、“火星叔叔”郑永春,作为科普专家来为读者解读“月亮上的第一次发芽”。月面微型生态圈实验模型。封面新闻供图浙江新闻客户端:此次在月球上进行的生物科普试验选择了棉花、油菜、土豆、拟南芥、酵母和果蝇6种生物作为样本,这些物种的选择,有啥统一的标准吗?郑永春:由于月球环境非常恶劣,这次实验选择的物种,要求既能耐高温,又能耐低温,可以抵抗极端温差,而且还要耐辐射,适应月球上的低重力条件。由于罐子小,生长空间只有1升左右,植物的个头也不能太大。除了上述条件,选择这些物种,还与人类将来在月球上的生存有关。其中,土豆是全营养食品,是未来太空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来源,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和营养。在年上映的科幻大片《火星救援》中,作为植物学家的男主角,就是通过种土豆才在火星上幸存下来的。俄罗斯主持的“火星”太空模拟生存实验中,航天员也是以土豆为主要食物,简直就是太空中的口粮。棉花和油菜大家都很熟悉了。棉花是主要的农业作物品种之一,既能作为衣物保暖,也可以用于缓冲减震、生产绳索等,在太空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。油菜是中国南方常见的油料作物,笔者小时候就是吃着用菜籽油炒成的菜长大的,香味独特,不同于北方常用的大豆油和花生油。在幼苗期,油菜还可以作为绿叶蔬菜直接食用。除了供太空移民吃穿所需外,植物还有观赏价值,可以舒缓长期太空旅行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孤独感,部分担当了心理医生的作用。浙江新闻客户端:大家对拟南芥这种植物比较陌生,能否介绍一下?为什么要选这个物种?郑永春:拟南芥是一种模式植物,与萝卜、卷心菜等蔬菜一样,都属于十字花科;由于结构简单,生长周期短,特别好养活,所以是太空种植的常客,此前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科学实验中也上过天。浙江新闻客户端:能否具体谈谈,6个物种的搭配有啥讲究?郑永春:这次搭载的科普载荷,实际上是一个密闭的生物系统,包括4种植物,分别是土豆、拟南芥、油菜和棉花。这些植物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实用和研究价值,它们吸收阳光、水、二氧化碳,产生氧气,合成有机物。此外,还有一种昆虫是果蝇,担当了消费者的角色,负责吃掉植物。酵母是分解者的角色,用于分解有机物,释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供植物呼吸。生产者、消费者和分解者,如果相互匹配得比较好的话,是可以在密闭状态下实现自我循环的。由于土豆的淀粉含量很高,在酵母菌的发酵下,还会产生酒精。或许,罐子里的果蝇此刻已经喝醉了呢?记得在小学语文课本里,有一篇课文叫做月球之谜,介绍了在地球上利用模拟月球土壤进行生物实验,孩子们对月球土壤竟然可以种植物感到非常好奇。而那时近乎科幻般的梦想,如今已经成为现实,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开展生物实验。浙江新闻客户端:可是我们知道,月球上是纯太空的真空环境,对于碳基生命来说是很严酷的。这么个小小的金属罐子,怎么营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呢?郑永春:的确是。不仅昼夜温差大,而且被阳光照到的一面和背阴的一面温差也很大,甚至可以达到两三百摄氏度。由于罐子中没有空调,只能通过冷热片传导热量,进行温度调节,将罐子里的温度控制在二三十摄氏度的室温下,以蒙骗植物,让它们以为春天来了,然后开始萌芽。除了温度之外,阳光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。罐子里没有灯,用的是月球上天然的太阳光,密封的罐子是铝合金制成的,通过在罐子顶部开口,利用光管技术,把阳光引入到罐子中,但这会对罐子的密封性提出了挑战。浙江新闻客户端:水是生命之源,这个微型生物圈里的水的供应如何保证?郑永春:据我所知,此次科普载荷携带了18毫升水,当嫦娥4号着陆到月球表面之后,通过水泵将水浇到植物种子上,促使植物发芽。嫦娥4号科普载荷实验长生箱。浙江新闻客户端:我们知道,此次的嫦娥四号科普载荷是由重庆大学牵头实施的,带有“科普”两个字,明显具有全民教育性质。除了科学实验以外,如何看待这一项目的科普功能?郑永春:事实上,天宫二号飞行任务中,我们的航天员就已经面向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过太空授课,社会效益非常好。此次嫦娥四号科普载荷是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遴选产生的,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与青少年科学教育密切结合的又一次尝试,既达到了宣传探月工程的目的,又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,是一举两得的好事。不过,这次项目的科学传播方式还比较传统,网络直播、视频拍摄、动画制作等新媒体科普方式还有待引入。载荷征名、搭载物种征集、科普征文大赛等,也都可以进行尝试,通过丰富科普形式,以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。月面微型生态圈模型内部。浙江新闻客户端:最后,让我们展望一下“星辰大海”吧!对于人类未来移民月球乃至火星这两个地球的邻居,这次生物科普载荷试验如果成功的话,最大的价值在哪里?郑永春:对载人深空探测来说,在从地球出发的漫长旅途中,以及在其他星球上拓荒的过程中,航天员所需的物资不可能都从地球上运过去,那样的代价太昂贵了。因此,原位资源利用将成为一项基础性的技术,利用其他星球上的资源,生产氧气、水、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资,同时生产火箭燃料和发射平台、基座等建筑材料。在密闭生态系统中,协调生产者、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的效率,实现物质循环,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和稳定的氧气供应,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工作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的“月宫一号”计划,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。今后,还将开展更大规模、更复杂的太空种植实验,完善密闭生态系统的设计。只有当这些技术逐渐成熟的时候,人类走向深空,建立月球基地,乃至移民火星的步伐才能更加坚定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ipinzx.com/afhpz/4166.html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