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兴式父母父母拼尽全力,把孩子培养成了

前不久各大平台上有个视频火了,但看的人也直冒火。

一个14岁的女孩,体贴妈妈辛苦给妈妈做好了一桌丰盛的晚饭。

西红柿炒蛋、火腿炒青椒、酸辣鸡爪、清炒油菜、玉米排骨汤摆满了一桌子。

让人不禁感叹:这小女孩也太能干了吧!

但万万没想到妈妈给予的不是夸赞,不是疼惜,而是突如其来的责备:“我是要表扬你吗?你跟我整这么多菜?怎么吃啊我们俩?这么多菜!”

很多有过同款经历的人看完纷纷表示,这样的父母太扫兴了:

带父母去吃饭,他们嫌弃餐厅又贵又难吃。

带父母去旅游,他们全程抱怨,数落着都是浪费钱。

想和父母说说心里话,得到的基本是否定和讽刺

……

扫兴式父母总是能在孩子最开心的时候,一盆凉水浇到透心凉。

渐渐地,孩子和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,话也越来越少,彼此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。家可以久待,却不能常回。

很多网友都很疑惑:明明表达方式有很多种,为什么要用最令人扫兴的方式呢?

父母也很不解: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和我说说心里话,连偶尔的几次电话都很不耐烦。

这是很多中式父母的根本问题。也是很多中国孩子的深刻痛苦。

孩子总是被父母否定、打压,怎么还会愿意敞开心扉和父母沟通交流呢?

是什么,造就了“扫兴式”父母

1.父母高度焦虑,没办法看到孩子

不得不说,每一个家长对孩子都是一样的,希望TA能成才,希望TA能进入更上一层的阶层。

于是,家长会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,努力托举,但他们一、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本身的意愿是否和父母的期待相符,二、没有考虑到时代在发展,他们认知里的成功经验已经没有办法复制。

这会让父母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背叛感和挫败感。无论孩子在自己认定的世界(比如做短视频,当主播,做自媒体)里有多少进步,取得了什么成绩,做了多少努力,父母的内心都觉得这不是正当行业,没有前途,令他们无法接受。

这两代人的内心走在两条路上,没有交叉,只能越走越远。

2.父母的经验式教育,无法变通

父母都是从最难的时代中走过来的,吃了很多苦,也走过很多弯路。

所以,他们更希望能改变孩子的命运,不再重复自己的错误。

正如他们以前吃过没文化的亏,知道学习的重要性,宁愿孩子“宁可吃学习的苦,也不吃生活的苦”。

过去几十年,有的人靠读死书改变命运,有的人尝遍了不读书的苦,导致他们心里始终有一种恐慌:哪有简单快乐的人生,学习和生活都是苦的。

他们越希望孩子未来能够获得幸福,就越担忧孩子在本该成长的年龄沉迷于快乐。

似乎只有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,孩子才有动力学习。

于是,他们总会在孩子最放松、最骄傲的时候,向孩子展露现实的残酷。

父母的本意是督促孩子进步,却不知刻意中断孩子的快乐体验,带给孩子的不是动力,而是伤害。

.父母的内心创伤延续

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,是他们的内心镜射。他们会无可避免的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创伤在家庭里继续延续。

比如女性关于打扮的羞耻感,当女儿的自我意识萌芽,进入了爱美阶段,当她穿上一件稍微紧身点的衣服,开始学习化妆,可能会遭到来自父母的反击:“很土,很胖,很丑”“不符合一个乖孩子的行为”,更有甚者还会口出恶言。

而这背后的母亲,同样也是一个身负创伤的人,她内心对于女性身份的贬低,对于美的恐惧,对于她曾感受到的被挑剔的恐惧,只能用投射到女儿身上来表达。于是,这个家庭的女儿就成为妈妈无法言说痛苦里的替罪羊。

4.“自恋型”父母,消失的孩子

有一种“自恋型父母”,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存在,他们今天高兴,需要被理解,明天内心沮丧需要被关照,他/她的喜怒哀乐是家庭的轴心,所有家人,包括孩子都要围绕着他/她。

同时,他们人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延伸,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,不把他人看作独特的、与自己不同的个体。

这个时候,孩子的需求、孩子的想法,从来不能被看到,如果孩子一旦提出自己的需求,这样的父母就会高度否认、嘲讽,并且他们情绪贫乏,一般只有愤怒和恐惧。尽管他们知道描述情绪的词汇,但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意义。

有一对“扫兴式父母”,我该怎么办

东野圭吾在《时生》里写道:“谁都想生在好人家,可无法选择父母。发给你什么样的牌,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。”

面对这些“扫兴”的父母,孩子可以这样做:

1.重新建立一段信任关系

人的需求的满足需要需要同他人建立关系,而建立关系的基础是信任。

人们的一些基础需求的满足,离不开同他人之间的关系。包括:安全感、归属感、认同感、爱等等。

这些需求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基础的,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也就无从谈起实现自我价值。安全感的满足需要信任,归属感的满足需要信任,认同感的满足需要信任,同样爱的满足也需要信任。

主动建立一个能让你基本信任的关系,然后感受另一个人可以理解你,知道你的情绪,你才能内化一个新的好客体,那个“扫兴父母”带来的负面感受,逐渐在你心中慢慢淡化,慢慢建立起新的,有希望的美好感受与人生体验。

这个关系的对方,可以是你的好朋友,你的伴侣,当然更合适的是一个让你信任的心理咨询师。

2.肯定自己,你值得拥有更好的

自我肯定会为我们提供支持和鼓励,给我们持之以恒的动力。它还帮助我们将时间、精力和意识集中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。

每一天,每个事情都去看到和理解自己,接受自己对父母没照顾好自己的恨意,慢慢加强关于自己好的肯定,参与到各种新的关系,无论工作还是生活,感受新的体验。

哪个关系给你能量,就多巩固这个关系,哪个关系消耗你,就远离那个关系。

.建立新的边界感

在任何关系中,边界感都是非常重要的,缺乏边界感的关系总是会给人带去痛苦。越是亲近的人,痛苦反而越深。

回忆和梳理你从小到大情感不被满足的时刻,在其中你的需求是什么,但不要被委屈和恨意的情绪淹没,明确你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我,不再与父母的情绪纠缠。

思考你与父母的关系模式;

看清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控制你的;

学会不接受他们的思想,紧紧围绕自己当前的需求行动。

4.重塑自我,接受现实

人们都说要接受现实,坦然面对最真实的自我,包括自己的完美和不完美,那么对于父母也是这样的。

父母不是神,他们也有缺点和不完美,甚至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。如此你才会明白让父母改变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。你的痛苦,你对他们的不满,或许都是因为对他们有强烈的期待。

而现在,作为一个成年人,你可以选择放下这个信念,当你不再对父母有过多的期待,就意味着你能与自己的情感建立真实的联结,这个状态下,你既能重塑真正的自我,也能找到和父母更好的相处之道。

温尼科特说过:“无论如何,人生都值得一过。”

即使在泥泞里,你也能开出绚丽的花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ipinzx.com/afhhy/4279.html

当前时间: